小羽

1 minute read

在德国大学读书的最后阶段,因为各种原因,我陷入了自我极度的焦虑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我拼命的努力,可是发现,人的力量似乎并不是那么强大,很多困难我并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就能解决,有时只能耐心地等待。幸运的是,在这危难的时刻,最好的朋友不厌其烦的倾听着我的抱怨,不厌其烦的开导我,并把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这本《自卑与超越》推荐给了我。读完这本书后,我竟迅速的改变了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在短时间内从焦虑和抑郁中走出。虽然我的困难一点也没有改变,我的做法依旧是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但是在等待中,我却放平了心态,不再计较最终的得失,只求没有留下因未足够努力而留下的遗憾。所以,我在这里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和我曾经一样生活在超强焦虑和压力下的人们,希望你们能和我一样,在读完这本书后,从自我的阴影中走出来。同时,这本书也是一本极佳的儿童心理教育与自我心理教育教程,我也将它推荐给天底下所有的父亲、母亲、准爸爸、准妈妈、教师、职场青年、新婚夫妻以及恋爱中的男女,这本书可能可以帮助你们更好的教育他人以及与他人合作。

这本书的原版英文名叫做:”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我更想把它翻译成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者对你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整本书讨论的正是生命的意义以及不同的生命意义会给人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作者在本书的第一章定义了真实和错误的生命意义,并说明了错误的生命意义往往是如何产生的。在第二和第三章中,本书讲述了生命的意义是如何影响我们身体与心灵的交互以及我们对自卑与优越感的看法。在第四和第五章中,作者讲述了在心理治疗中,我们该如何去找到并分析患者生命的意义。从第六章到第十章,作者介绍了他对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如何引导他们找到真实的生命意义或纠正错误的生命意义,以及对成人在职场和两性中找到真实的生命意义或纠正错误的生命意义,从而使得人们可以获得幸福的人生。

作者首先总结出人们总是生活在意义中的。所有事物在人类看来,它的意义就是与人类的关系。比如“木头”指的是“木头 与人类的关系”,而“石头”则意味着“作为人类生活要素之一的石头”。任何事物脱离了意义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而生命的意义就是人们活着的价值。接着,作者在研究了失败的人生和幸福的人生中归纳出了错误的生命意义和真实的生命意义的共同点。那些失败的人诸如神经失常者、罪犯、问题儿童、自杀者和性变态者——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们缺乏同伴感和社会兴趣。“在处理有关工作、友情及性的问题时,他们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作来解决。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完全个人化的, 即无人可由他人的成就中获益。他们所追求的成功,事实上仅仅是一个成就虚幻的个人优越感的目标,而他们的成就也只对他们自己有意义。 归根结底,他们生命的意义都是个人化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其实毫无意义。而真实的生命意义与其恰恰相反,他们往往具有普遍意义,也就是他们能够为众人所分享,为他人所接受。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认为是举足轻重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被称为‘天才’。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而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决定了他的一生。

之后,作者讲述了人生中的三大约束。它们构成了我们人生中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和困难。而我们的人生意义往往是从这些约束中产生的。第一大约束是资源。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之上,资源是有限的,如何与地球资源和睦的共存同时受它的制约就是我们生命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健壮体魄、发展心智,来继续我们个人在地球上的生命,确保人类的存续。第二大约束是群体。由于人类是如此的渺小,世间不存在任何一个超人可以摆脱群体的同时完美的生活下去。人类的生命能够延续,科技取得发展,全仰赖于人们的群居共存,如何更好的与他们群居共存就成为了我们生命面临的第二个挑战。第三大约束是两性。任何人类社会都主要由男人和女人一同构成。我们的一生中不得不面临爱情和婚姻。没有哪个男人或女人能够罔顾它而度过一生。这便是我们人生的第三个挑战。事实上,这三大挑战便是职业、社会与性。而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这三大主题中。“举个例子,假设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一片空白或不尽如人意,工作上一无所长,没什么朋友,甚至以与人交往为苦。从这种种他加诸自身的局限与制约上,我们可以推测,他必定视生存为难事,认为生活中危机四伏,少有机遇,而且 常常遭遇失败的挫折。他的生命空间如此狭窄,犹如在宣示着这样的观念:‘生活即意味着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把自己圈起来,全身而退。’反过来,我们再设想这样一个人,他拥有亲密融洽的爱情生活,工作卓有成绩,朋 友很多且交友广阔,无往不利。那么他一定是将生活看作一项创造性的使命,认为 生活提供了无数的机遇,也不会有什么闯不过的难关。他在面对生活中各种问题时 的勇气所传达的是:‘生活就是对人的兴趣,就是成为整体中的一份子,将我的力量贡献出来,谋求人类的福祉。’”

接着,作者提出人在三到七岁这个年纪是塑造其人生意义的关键时刻。而有三类孩子容易误入歧途,形成错误的人生意义。

第一类是天生拥有生理缺陷的儿童。这些身体残障和被病痛困扰的孩子往往做很多时间都比正常孩子要困难很多,甚至有时还要受到社会的怜悯、嘲笑和排斥。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痛楚,除非有某个亲近的人能够引导他们将注意力从自身的种种问题转移到关注他人上,否则他们的眼里多半都只看得到自己。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生理缺陷儿童容易产生这类问题,样貌丑陋或体型肥胖的孩子也容易遭受这类困扰,尤其是对女性,这个社会在外表上的容忍度更低。每当我想起自己在成长时期所看到的这类孩子无辜成为同龄孩子的笑柄,不被老师关照时,我都会感叹他们的人生太艰难了。

第二类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儿童。“这类孩子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意愿就是金科玉律,一定要得到满足。他们享受着众星拱月般的照顾,却不需要为之付出任何代价,以至于渐渐将一切看作理所当然。结果就是,等到他们不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其他人不再优先照顾他们的感受时,巨大的失落感便席卷而来。他们开始觉得遭到了整个世界的背叛。此前的成长经历只教会他们伸手索取, 却不曾让他们学会付出,更没有告诉他们应对问题的任何其他方式。他们被身边的人照顾得如此无微不至,甚至丧失了身而为人的独立性,不知道原来自己也是可以动手做些事情的。被溺爱的孩子的主要兴趣中心只有自己,从来没能理解合作的用处与必要性。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要求他人的帮助。这些曾经的宠儿从心底里坚信,只要能夺回众星拱月的地位,就能迫使其他人认识到他们是与众不同的,并且他们的一切愿望都应该得到满足。唯有如此,他们的境遇才会越来越好。 ”在我看来,样貌出众的孩子也容易出现这类问题。这类孩子很容易的就成为群体的中心,他们的一举一动备受他人瞩目,他们的诉求往往会被他人争先恐后地去满足。如果没有人正确的引导,这样的孩子可能很难为他人着想,学会付出。

第三类是被忽视的儿童。他们的生命中缺乏爱与合作,因此他们无法得知爱与合作为何物。当遭遇生命中的难题时,他们总会高估困难的程度,同时低估自己获得他人帮助与善意的能力。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是冷漠的,毫无友善可言,而且还会一直这样冷漠无情下去。更重要的是,他们无法意识到,只要做出有益于他人的努力就可以为自身赢得喜爱与尊重。因此,他们只能就这样抱着对他人的怀疑生活,甚至无法相信自己。

这三类儿童容易塑造出错误的人生意义,进而在他们的人生中面临三大约束带来的挑战时,他们会处理得很糟糕,从而给他们带来失败的人生。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应当尽量避免这三种情形的出现。当一旦这类孩子已经或多或少被误导塑造出错误的人生意义时,唯有依赖帮助,他们才能寻找到一种对于生命更好的理解。

不同的人生意义会对我们在多方面带来不同的影响。作者指出:不同于哲学分为唯心主义派和唯物主义派,个体心理学真正关心的是心灵与身体的日常交互影响。作者认为,人生意义的不同一样会因这种影响体现在身体上。“如果一个男孩性格羞怯,那么他的羞怯就会反映到他的整体发展中。他不想进行身体锻炼,或者说,他无法想象这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结果就是,他绝不会有效地锻炼自己的肌肉,并会忽略一切相关的外在影响, 哪怕这些影响通常总是能刺激肌肉生长。而另一些孩子则会允许自己将兴趣投注在锻炼肌肉上,与封闭了这种兴趣的羞怯孩子比起来,他们在健身训练上所能取得的成绩会更加出色。” 在我看来,很多人都喜欢通过一个人外表中所透露的一些信息来分析他的人物性格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除了作者给出的例子以外,比如性格散漫的人往往在打扮和精神状态上显得慵懒,而常年工工整整的人往往比较守规矩。

人生意义同样会影响人对自卑感和优越感的看法。这两种感觉非常平常,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因此如何看待它们就显得至关重要。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地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一定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感的表现。实际上,自卑感本身并非异常,甚至它还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动力之源。举例来说,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未来进步的需要时,才可能促成科学的进步。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实际上就是面对和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当面对困难时,正是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对困难感到自卑,我们才会努力想办法提升自己,去成长,让自己解决困难。这样我们才终究成为了最好的我们。而一旦应对困难,有人感到过度自卑,并坚信自己一定无法解决苦难从而放弃自己,终日活在怨天尤人之中,那么是很难获得成长和幸福的。优越感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生为之追求的东西。只要一个人确定了他的优越目标,他的生活方式就不会再有偏差,一切行动都将切合这一目标。个体的习惯和行为都将精确无误地指向其所宣示的目标,无可非议。可是人有时会塑造错误的生命意义从而带来错误的目标,进而去寻求一些毫无意义的优越感。比如有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注意,故意让成绩变得很糟,或者扰乱课堂秩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一直受到老师的关注,这便是错误的优越感的体现。如果在面临这类情况时,我们不去探究孩子为什么这么做,而只是一味的怪罪孩子不努力,那么情况永远都无法得到改善。在我小的时候,曾经因为成绩不好,被父母定性为不努力,不求上进,父母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选择了发怒,体罚的方式。这样不旦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我觉得他们是我的敌人,作为一个战士,我要与他们抗争到底。于是,问题愈演愈烈,直到我自己把学习重新当成是自己的目标时,这一情况才缓解。面对这类儿童,我们能做的启示不是去指责他们的行为,而是去改变他们的目标和态度。当新的目标和态度取代了那些无意义的旧目标时,他们就不会再去追求那些无意义的优越感,而是让优越感为新目标服务。

这就是作者对生命意义的分析。当我们理解了它后,不免会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当我们要帮助一个人时,我们就得明白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那么如何去认识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呢?作者给出了一种研究一个人最初的记忆的方法。“在所有的心灵表达中,最能揭示真相的是个体的记忆。记忆是人们随身携带的提示器,记录着有关他们自己的局限和各种事件的意义。世上没有“偶然的记忆”。个体接受到的印象数不胜数,人们只会从中挑选出自认为与个人问题有关的来纳入记忆,不管它们是多么的模糊不清。这些记忆代表着他们的人生故事,一个他们不断对自己重复以从中摄取温暖或舒适感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帮助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目标上,或是用过往经验中的意义来武装他们,让他们可以用一种更为可靠的、经得起考验的方式来迎接未来。”记忆不会说谎。就我个人来说,每当我和我最要好的初中同学回忆起那三年在一起的时光时,想起的所有都是欢声笑语。难道那三年中,我们就没有任何痛苦的时候吗?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当时非常快乐,日后每每在不同的环境生活不如意时,就会怀念起当年的时光。于是乎,我们的记忆自动记住了那些快乐的事情,而遗忘了那些不开心的事情。最初的记忆是对一个人来说最久远的。人不可能记住那时候所有的事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记住自己想记住的。那么,对最初记忆的解读就能让我们理解一个人对生命的意义。

通过这些理论,作者在不同的领域——学校、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工作、社会、爱情和婚姻,讲述了分析以及纠正人生命意义的方法。

对我而言,这本书首先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应对自卑感和优越感,从而使我从无尽的焦虑中走出来。读完书后,我意识到人生就是在追寻生命意义的道路上应对和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便不再去抱怨为什么在我身上从来是困难重重、危机四伏。我了解到正是因为有困难,生命才精彩;正是因为有自卑,我们才有奋斗的方向。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过度焦虑,导致了我选择性的记住了所有那些困难重重的记忆而忘掉了那些解决问题后成就感爆棚的时光。仔细思考后我发现,自己的生命并不是那么痛苦,甚至光彩夺目。本书也让我进一步确信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让我更加肯定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为他人创造福祉,这是一件让自己、令他人都无比幸福的事情,也应该是我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应当学会与他人合作,在社会和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家庭(两性问题)里团结和睦。除此之外,本书还让我找到了部分分析和破译他人行为并将其纠正的方法。我明白到,仅仅从表象来分析问题就如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样是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只有我们仔细思考人们行为背后的目的才能真正了解到人们做事的原因并加以纠正。所以说,这也是一本极具教育意义的书,教会我们培养自己,教育他人。如果读完这篇读后感的各位跃跃欲试,那就赶紧拿起书本阅读吧!